您现在的位置是:历史文化 >>正文
猪价创近6月新高,百余机构频繁调研,生猪养殖投资机会来了?
历史文化8221人已围观
简介摘要:“生猪市场价格从4月份低点至目前,出现了持续性的明显回升,结合农业农村部数据及本次猪价上涨持续时间等因素,大致可判断本次猪价上涨主要由于供需关系边际改善而非由单纯情绪或者短期预期驱动。”牧原股份 ...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最近收猪的报价已经在8元以上了,终于比成本价高了,猪价猪养殖投资机我们也算看到了点儿希望。创近”在黑龙江省从事生猪养殖的月新余机研生吴海(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最近生猪收购价格上涨形势喜人。高百构频
据国家统计局6月24日发布的繁调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4元/千克,与6月上旬价格相比,每公斤上涨0.6元,上涨幅度为3.8%。事实上,相比3月中旬11.9元/千克的生猪(外三元)价格的年内低点,价格已回升37.8%。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上半年猪价呈V型趋势,自3月触底后,持续性上涨,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变化属于短期因素影响下的回调,未来猪价短期内也很难明显回升。”
“生猪市场价格从4月份低点至目前,出现了持续性的明显回升,结合农业农村部数据及本次猪价上涨持续时间等因素,大致可判断本次猪价上涨主要由于供需关系边际改善而非由单纯情绪或者短期预期驱动。”牧原股份证券事务部相关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猪价的上涨,龙头企业的盈利情况持续改善,看好生猪养殖板块的机构数量渐长。
6月份以来,温氏股份共获得226家机构的调研。此外,牧原股份、龙大美食、立华股份、唐人神、京基智农、益生股份、东瑞股份、金新农、湘佳股份、广弘控股等多家公司也接待10家以上机构的调研活动。
截至6月27日收盘,猪肉概念指数上涨1.73%,跑赢上证指数(0.88%)。猪肉板块内共有28只个股上涨,占全部33只猪肉股的84.85%,其中得利斯、天康生物、温氏股份等3只个股涨幅均超5%。
猪价先跌后涨
2022年以来,国内猪价呈现了先跌后涨的“V型”变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月上旬至3月中旬,生猪出栏均价由15.0元/公斤跌至11.9元/公斤,此间仅2月下旬有小幅回调。但随着多次中央收储提振效果显现,叠加产能供需趋于平衡。3月下旬后,猪价企稳回升,一路上涨至今。
期间,生猪出栏均价在4月中旬,逐步回升到在13.0元/公斤,并在5月中旬恢复到15.5元/公斤,较4月上涨2.5元/公斤;直至6月中旬,生猪出栏均价突破了16元大关,达到16.4元/公斤,上涨了37.8%。
6月27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出栏均价上升至18.19元/公斤,已接近去年年底高点;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2.40元/公斤,相比3月22日的17.99元/公斤,已回升25.14%。
“今年上半年猪价呈V型趋势,自3月触底后持续性上涨,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变化属于短期因素影响下的回调,比如五一假期消费提升、疫情囤货抢购与国家储备收购等,行业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大宗饲料原料涨价之下猪企盈利受压依旧严重,未来猪价短期内也很难明显回升。”柏文喜表示。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虽然猪价迎来大范围上涨,但是本质上属于季节性反弹,当然也有之前由于疫情封停一度导致经济活动停滞,当下餐饮恢复,进而敦促消费力增长因素。”
如何看待后市
生猪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三个月,下半年的猪价又会如何变化?
“公司认同市场主流观点对今年下半年猪价的判断,预计今年下半年猪价能够达到18元/kg-20元/kg。”上述牧原股份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温氏股份则认为,近期猪价有所上涨,逐步进入猪周期右侧通道中,初步判断明年猪价可能会有所好转。今年3月份猪价开启了新一轮上涨周期,但今年猪周期完全反转,直接进入单边上涨周期的可能性较小,还需要时间验证。
天邦食品表示,猪价底部已经确定,进入反转上升通道,趋势上是上升为主,但是上涨空间以及是否中间会有回调,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今年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明年会好于今年。未来价格会更加平缓,通过能繁母猪四月份的变化,我们进入到一个临界点,未来价格会更加平缓。”新希望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
对于新一轮猪周期是否已经开始,业内一直颇有争议。
对此,柏文喜认为,从目前的能繁母猪数量与猪价走势看看,目前仍然难言行业拐点的到来。
“虽然猪肉价格形式看涨,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层面在大力的为猪肉市场价格做调控和托底。所以,在我个人看来,虽然猪价迎来持续上涨,但是未来猪价迎来震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养殖户和企业千万不要觉得有储备肉收储的调控保障,便盲目扩张。”袁帅说道。
事实上,农业农村部曾表示,今年三季度生猪养殖有望扭亏为盈,但是不确定因素仍存在。而在牧原股份等龙头猪企对于后市的部署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对于行业盈利前景的谨慎态度。
“近期猪价回升,公司现金流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新增资本开支的条件。若后续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好转,公司会在保证现金流安全与日常健康经营的前提下,审慎考虑新增资本开支计划。”上述牧原股份负责人表示。
温氏股份也表示,2022 年,公司计划进一步控制资本开支,全年资本开支计划为40-50亿元,主要投向为可转债募投项目、在建尚未完工项目等,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节奏。而2020年温氏股份资本开支约 130 亿元,在2021年已降至60亿元左右。
“猪企现阶段仍然仍处于盈利困境,未来何时会触底回升以及这一困境会持续多久还有较大不确定性,如何保证企业流动性以维持到行业反弹的到来,是当今猪企面临的最主要和最严峻的挑战。”柏文喜表示。
机构频繁调研
事实上,在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生猪养殖确实仍要面对不小的成本压力。而在生猪销售价格没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只有具备较强成本控制能力的猪企,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快一步实现盈利。
“综合考虑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等外部因素影响,2022年公司成本目标为阶段性实现14.5元/kg-15元/kg的养殖完全成本。”牧原股份表示,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降低的空间主要来源于生产成绩的提升,重点在保育、育肥等优化空间更大的养殖环节。
而温氏股份在机构调研活动时披露,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控制肉猪养殖成本,公司4月和5月养猪综合成本相比一季度仍呈逐月下降的趋势,5月份已降至8.5元/斤左右,成本下降幅度略超公司预期。
事实上,随着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成本控制优势逐渐显现,市场看涨猪肉板块的情绪日益明显,机构也加快了对猪企调研的步伐。
6月份以来,温氏股份共获得了226家机构的调研,其中6月22日至24日,温氏股份共连续组织7场一对一电话会议交流活动(线上),招商基金、大成基金、平安养老、汇添富基金、民生加银基金、银华基金和泰康资管等 77 位机构投资者参与。
此外,包括牧原股份、龙大美食、立华股份、唐人神、京基智农、益生股份、东瑞股份、金新农、湘佳股份、广弘控股等多家公司均接待了10家以上机构的调研活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Tags:
相关文章
焦冰第五轮提降周齐降天 焦企盈益宽峻增产限产删减
历史文化钢铁止业进进热冬,焦企抱团增产自救。焦企钢企那对于各有千秋甚么光阴迎去“春天”?远期,山东、山西、河北等天部份钢厂用意散漫对于焦冰推销价开启第五轮提降200元/吨。7月29日, ...
【历史文化】
阅读更多USANA葆婴第一批捐献120万元,驰援湖北抗击疫情
历史文化摘要:USANA葆婴第一时间采纳举动,优莎纳公益基金原真实健康基金)联合USANA葆婴爱心团队,向我国扶贫基金会第一批捐献人民币120万元,作为抗击此次新式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专用金钱,助力抗击新式 ...
【历史文化】
阅读更多社会办医由赔偿批改成尾要实力 非公坐医疗机构“单评”患上到阶段性遵守
历史文化戴要:新我国竖坐70年去,我国医疗卫逝世处事体系的组成产逝世了赫然的批改,其间,非公坐医疗组织正在其间扮演的足色也从赔偿批改成尾要组成部份战尾要实力。医务职工阻碍应慢实习实习。 ...
【历史文化】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链接
- 助力发电央企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首单3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落地!
- 连续4日单日新增超过150例,成都宣布1日18时起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快讯
- 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到2025年造就一批百亿元以上品牌价值企业|快讯
- 解码胡润最新“瞪羚、猎豹企业”榜单:中国的准独角兽为何一半在长三角?
- 解码新央企中矿集团:五名高管来自能源矿产大型央企,将整合国有铁矿采购及海外铁矿资产
- 中欧班列7月再创新高!1至7月累计开行8990列|快讯
- 一周内九城宣布常态化核酸检测暂停或降频,杭州、武汉、合肥率先行动!
- 董宇辉爆红背后:“线上热”带动5月社零触底反弹,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来了吗?
- 三步实现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哪些人能申请备案?
- 从赔750到挣1000多!纠结的生猪养殖户:卖不卖?何时卖?
- 国铁集团换帅!原国家铁路局局长刘振芳任董事长|快讯
- 7月社零小幅回落背后:各地聚焦需求不畅,消费券成重要抓手
- 前8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0.1%,8月贸易顺差扩大40.4%|快讯
- 盘点一线城市落户门槛:上海一月内放松两次,广州差别化落户仍待落实,深圳为何变“高冷”?
- PMI重回扩张区间,6月经济回暖明显|快讯
- 工业领域碳达峰规划图来了:明确2030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比例达40%
- 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3000家|快讯
- 一只自动铅笔98.5元!文具价格普涨,文具龙头为啥增收不增利?
- 航运市场旺季不旺!海外需求下降,运价高位全线回落
- 京广高铁“加速跑”:16个省市出行时间压缩,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一年最高补贴3000万!横琴发布首个集成电路扶持政策,“中国芯”再提速
- 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6月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增|快讯
- 终于跑赢大盘!八成环保股上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成为新赛道?「环保周评榜」
- 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再迎利好!发改委确定60城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
- 最新!国资委公布98家央企名录,新增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位列其中|快讯
- 消博会“朋友圈”再扩大:RCEP成员热情高涨,自贸港持续发力
- 央企10万人大招聘!国资委打出稳就业“组合拳”
- 多领域资源重组“好戏连台”,专业化整合成下一步央企重组主流模式
- 你的养老金上调了多少?以全国调整比例4%为高限,多地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
- 动力电池回收概念带动环保股走强,环保板块迎来涨停潮,会是“一日游”行情吗?「环保周评榜」
-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贸易企业上市融资,商务部等27部门发文促进文化领域对外投资|快讯
- 雅万高铁车体抵达印尼,高铁走出去再下一城|快讯
- 记者实探“月饼刺客”!一块月饼68元,价格贵在哪里?
- 稳步回升!上半年“三驾马车”均实现正增长|快讯
- 重磅利好!广州南沙落下重要一子,大湾区将现“三足鼎立”对外开放格局
- “亏损王”启迪环境要翻身了?上半年亏损收窄,现金流大增
- 上半年地方成绩单陆续出炉,这些地区表现亮眼!
- 猪价创近6月新高,百余机构频繁调研,生猪养殖投资机会来了?
- 外资更青睐哪些行业?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7.4%|快讯
- 猪价“躺平”稳住CPI,8月CPI同比上涨2.5%|快讯
- “二师兄”发威!7月CPI上涨2.7%,创两年来新高|快讯
- 电力行业系统性变革下,500万亿热门赛道开启,如何挖掘投资新机遇?|聚焦服贸会
- 因对京津沪返回人员一刀切盲目管控,河北保定、石家庄等4市被通报|快讯
- 7月PMI回落至临界点以下,需求不足是主因|快讯
- 《印花税法》即将落地!7月1日后印花税有哪些新变化?|快讯
- 商务部:即日起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快讯
- 央企整合大动作!13组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领域重组并购将加速
- 全年外贸“稳”了:前7月增速重回两位数,RCEP贸易额同比大增18.8%
- 中缅国际铁路通道再下一城!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明起开通运营|快讯
- 促进居民消费,带动城市群低碳转型,数字经济赋能京津冀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 “中船系”资源整合提速!中国动力拟226亿收购多家公司股权,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 精酿酒馆开遍深圳大街小巷!新玩家不断涌入,“夜间星巴克”能否实现?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深水区!完成率已超九成,大监管格局逐渐形成
- 7月投资消费等多项数据环比回升,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快讯
- 铁路建设提速!上半年全国投产新线逾2000公里|快讯
- 7月开工项目投资近2.4万亿,三季度基建加速上马
- 8月制造业PMI回升至49.4%,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快讯
- 解码《财富》世界500强中企:比亚迪进,恒大融创退,房地产“黑铁时代”真的来了?
- 周内环保龙头股整体下行:中电环保收获大订单营收大增,中创环保转让资产收关注函 「环保周评榜」
-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导致增速下降,8月PPI同比上涨2.3%|快讯
- 汇率变化冲击外贸中小企业,多地推出汇率避险业务
- 上半年服务贸易增长逾20%!服贸会即将拉开大幕|快讯
- 猪肉价格推涨CPI至两年新高,警惕年内通胀压力有所增大
- 环境部:中央财政持续投入环境保护,2022年中央生态环境资金超过600亿|快讯
- 新央企!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落户雄安,原中铝董事长姚林任法人代表|快讯
- 又成立一家央企!物流航母起航,什么信号?
- 超九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迈向收官|中国经济半年报
- “二师兄”一飞冲天!一周上涨7元,屠宰厂压量保价,对CPI影响几何?
- 6月CPI同比上长2.5%!汽油、机票大幅上涨,猪价同比仍处下降通道|快讯
- 上半年央企营收同比增长12%,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 环保板块再迎政策利好,工业领域节能发展加速,伟明环保周涨幅近15% 「环保周评榜」
- 7家猪企上半年预亏超150亿,猪价涨幅放缓猪企何时能够盈利?
- 国资委提出“一业一企、一企一业”新格局,背后的深意在哪里?
- 产值将达到5万亿!发改委一个月内三提循环经济,这些行业将受益
- 六大数字协同平台发起“专项行动”,央企数字化全面提速
- 多地提高职工医保最低缴费年限,没缴够的人该怎么办?
- 二季度GDP有望正增长,下半年稳经济政策或继续加码
- 止跌回升!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全面向好,住宿餐饮业涨幅最大|快讯
- 服贸会搭台,中外企业来“唱戏”!数字化成为新增长点|聚焦服贸会
- 三连板后国中水务回复“不直接参与重整计划”,跨界合作能否扭转公司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