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获国际血液病学奖项
![]() |
黄晓军(左)领取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杰出服务奖后发言。 |
骨髓移植供者匮乏一直是世界级医学难题。人人都有骨髓移植供者,家获奖项是国际全球血液学家的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创建了被称为“北京方案”的病学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疗法,让全世界20余类、中国70余种血液病的科学患者拥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近日,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向黄晓军颁发杰出服务奖,国际以表彰他创建半相合骨髓移植“北京方案”,血液为国际血液病学做出杰出贡献。病学
2024年度移植与细胞治疗会议近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会议期间举行的科学颁奖典礼上,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弗内里斯说,家获奖项黄晓军创建了一系列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关键技术,并逐渐发展成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北京方案”。这一创新疗法使接受半相合移植的白血病患者3年生存率从约20%提高到约70%。基于“北京方案”的关键技术现已推广到韩国、意大利、法国等许多国家。“北京方案”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疗效最佳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
黄晓军说,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本人及其团队工作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激励。他将努力为促进中国血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血液学界的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黄晓军今年60岁。从1987年进入北大人民医院,他已当了37年临床医生,迄今仍每周坚持两个半天门诊,到三个不同住院病区查房。“我每天基本上大部分时间在临床,”他说,“临床医生始终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总结创新经验,黄晓军说,科学有其基本逻辑、基本方法和基本标准,任何创新也都有其局限和时限。如果没有国际交流,创新停留于自身,很可能昙花一现,活力难以持久。
据悉,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始建于1972年,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全球数据和专家协作。目前,它与全球约350家血液和移植中心合作,并从2010年起每年颁发杰出服务奖。
(据新华社美国圣安东尼奥电 记者徐剑梅)
相关文章:
- WTO遭遇边缘化,龙永图:应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规则|聚焦博鳌
- 未来产业“路线图”出炉!七部门联合部署,2025年将形成哪些标志性产品?
- 古陶瓷溯源破局: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 前两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快讯
- 中石化近三年现金分红超1400亿元,马永生称“目前没有股本融资计划”
- 春运期间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84亿人次,多项运输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快讯
- 2023年全年CPI上涨0.2%,居民收入上涨6.3%|快讯
- 返程车票你买到了吗?这个春运,刷新多项历史纪录!
- 低温雨雪冰冻来袭!部分铁路、高速公路停运、关闭|快讯
- 消费踩油门!2023年社零总额创历史新高,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