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潮流新闻网 > 时尚活动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四周年,澳门如何发出亚洲科创最强音?
潮流新闻网2025-04-02 14:48:44【时尚活动报道】7人已围观
简介摘要: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宣布,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3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四周年之际,最强人才与科技的粤港亚洲音春风又一次吹皱了香江、濠江的湾区水。
2月9日,发展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宣布,规划纲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布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年澳自2023年2月20日起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包括杰出人才、科研人才在内的6大类人才可申办1-5年不等的人才签注,在签注有效期内可以不限次数往来香港或者澳门,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这意味着,内地不仅全面恢复了与港澳人员往来,还为大湾区内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国门’终于打开,今年BEYOND在澳门的规划相对前两年也会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讲好中国故事,让他们走上国际的舞台,也希望更多世界级的嘉宾、企业能看到亚洲的创新到底发生在什么样的地方。”在2月16日举行的第三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联合发起人卢刚表示。
人才、科技“活水”来
四年前,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定位。要求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而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开放程度较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主要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人才能力最强,近一年人才比上一年度增长近20%。
其中,科技人才集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报告显示,除了互联网、房地产两个行业均为三大城市群热招行业的前两名以外,电子技术半导体人才占比居粤港澳大湾区热招行业的第三位,其在京津冀城市群未入TOP10,在长三角则排名第五。一定程度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技术半导体在产业地位以及人才聚集上有一定的优势,这与大湾区在该领域的重点发力以及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的带动效应呈正相关。
“科技创新有着永恒的生命力,也是国际经贸往来的重要推动力。”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副局长王德阳在上述发布会上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达到了7600亿美元和9500亿美元,占到了进口和出口总额的28%和26%,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超过30%,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引擎。
面向2035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的长期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步履不停。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港澳“烟火气”回归,大湾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多的前沿科技、创新人才、先锋企业与科技金融的碰撞也即将发生。
澳门如何发出亚洲科创最强音?
在粤港澳三地之中,澳门尽管以博彩、旅游业为传统优势产业,又受到土地资源和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制约,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澳门也为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创办于2020年的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就是一个例子。在谈及打造博览会的初衷时,卢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目共睹,亚洲的创新力量和市场潜力也非常的巨大。但放眼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的科技平台和科技展会,包括拉斯维加斯CES消费电子展、巴塞罗那通信展MWC等等却大多在欧美国家,而亚洲就很少有每年把全球科技力量聚集在一起的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界级舞台,让更多中国企业被全球市场所认同,让更多中国创新被全球市场所认同。亚洲也需要一个自己的国际级的舞台能够和全球链接、交流创新,和全球整个市场一起齐头并进。”他说。
为此,无论是2021年首届BEYOND博览会延期三次举办,还是2022年第二届最终从线下改到线上,做成全球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元宇宙的科技博览会,卢刚始终没有放弃将全球最好的企业家、公司聚集到澳门、聚集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努力。2023年5月,站在后疫情时代的新起点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将重新起航,以“重义科技”为主题,在澳门发出亚洲科技的最强音。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代主席余雨生、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等也表示,澳门鼓励和支持创新,希望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落地澳门,把握合作机遇,互利共赢,达成澳门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发展局面,全力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很赞哦!(4)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突发!又有9名中央企业管理人员被查|快讯
- 3.5%!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微降|快讯
- 三年起步期建设领跑中西部,成都都市圈如何补齐“创新”短板?
- 单列试验时速达453公里的高铁来了!交会试跑取得圆满成功|快讯
- 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77万亿元,与美日进出口往来有所下行|快讯
- 国常会再提房地产“因城施策”,四大一线城市均已表态,谁来“打个样”?
- 记者亲历海南免税购物“即购即提”:30秒免税品到手,岛内即可拆开使用
- 前5月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5%,下半年央企投资将持续加力
- 同比涨幅三连降,4月CPI涨幅跌至0.1%,二季度或触底回升
- 6月制造业PMI为49%,生产、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快讯
- 202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房贷金额减少15%,多地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能否惠及更广人群?
- 5月PMI低于预期,制造业仍需复苏动力|快讯
- 记者探营京郊蔬菜基地:白菜跌成“白菜价”,去年4元今年六七毛,菜农纷纷喊难
- 3月规上企业营收由负转正!利润仍同比下降|快讯
- 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 经济复苏,再复苏|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
- 又有6000多人拿到了北京户口!积分落户最低分数线为何越涨越高?
- 如何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各地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四川省长呼吁“帮孩子一把”!
- 消费复苏!上半年人均支出12739元,预计全年增长10%左右|快讯
- 助企业提前享受优惠!税务总局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方式
-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投入运行!非法采石挖沙等生态破坏问题将受到常态化监管|快讯
- 碳市场建设密集释放积极信号:行业扩围条件基本成熟,碳监测第二阶段试点将启动
- 商务部、工信部等13部门部署促进家居消费,提振内需新抓手为何是它?
- 5月猪价再下降!越卖越赔,猪企除了降本还能做什么?
- 央企重组好戏连台,下一步这些领域是整合重点|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
- 五一铁路运输1.33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加2794万人次|快讯
- 300亿元客货列车采购大单落地!国铁集团开启“买买买”模式
- 每天1500万人在路上!五一小长假预计1.2亿人次坐火车出行|快讯
- 柴油货车减污攻坚第二阶段怎么减?“绿色成本”平衡难题待解
- 端午小长假运输今日启动!预计7100万人次乘火车出行,日均1420万人次|快讯
- 美国丢失中国玉米订单!全球农业贸易流或发生改变,中国进出口优势仍在
- 4月多地用电量增长背后:工业服务业回暖两旺,二季度电力消费增速将明显回升
- 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现“倒U”型,制造业升级成为主要破局办法
- 上市公司年度分红首破2万亿元!央国企分红额占比近半
- 5月消费、投资增速回落,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
- 多地人工智能利好政策“井喷”,数字经济驶入蓝海
- 内需强劲复苏“带飞”经济增速,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4.5%
- 正式明确!CCER市场暂停6年后将在年内启动,目前登记、交易系统已初步验收
- 国企改革预期进一步升温,下半年这些领域值得关注
- 商务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快讯
- 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6.8%|快讯
- 大幅回暖!铁路一季度收入大涨18.2%,去年净利润亏损696亿元
- 49家央企2022年度考核获评A级:8家央企连续19年蝉联,能源类央企占比近四成
- 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万亿蓝海市场待开拓
- 住建部副部长秦海翔:举全行业之力打造“数字住建”,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快讯
- 历史新高!铁路端午客运较2019年同期增长11.3%|快讯
-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拖累PPI,4月同比下降3.6%|快讯
- “姜你军”重出江湖!批发价突破10元/斤,囤货商看涨心态增加,高价格仍将持续
- “双碳”背景下环保行业回暖趋势明显,碳监测能成为新的“风口”吗?|走进环博会
- 月内三次强调部署!央企明确发展新方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揽子政策即将出台
- 五一返程高峰到来!5月3日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35万人次|快讯
- 6月10日起12306网站试行在线选铺服务,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旅客优先分配下铺|快讯
- 下降4.6%!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拖累5月PPI继续下行|快讯
- 3月一过人就没了!北京毕业租房市场旺季不旺,楼市小阳春开始退烧?
- 投资预计超5000亿元!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 生产重回扩张区间,需求不足有所改善,PMI短期内仍将低位震荡
- 4月贸易顺差扩大96.5%,出口向好趋势仍在延续:蒙俄路线成为亮点
- 年内中欧班列破万列 较去年提前22天
- 国资委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是关键
- 生猪6月销售“量价齐降”!越卖越赔,上市公司如何走出亏损泥潭?